这句话确实道出了那些非法校外培训机构存在的根本原因。“制造焦虑”是营销中很常见的手段,因为焦虑是消费的直接驱动力,尤其是高消费、超额消费。看看那些天价化妆品的广告,哪一个不是在制造“衰老”的焦虑?但化妆品、奢侈品毕竟不是全民的,所以这是个愿不愿意去拼、愿不愿意吃亏的问题。但在教育这种事关民生的国家大事上,制造“焦虑”就不只是营销的问题了,因为这种焦虑一旦制造出来,就是全民的焦虑,是动摇国家根基的事情。
很多家长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已经习惯了这些焦虑。“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大家已经耳熟能详了吧?这就是典型的制造焦虑的方式,好像孩子不接受培训就输了,谁会愿意这样呢?当然,家长的焦虑是基于社会环境的。现在我们处在一个大发展的时代天际公民,大家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的同时,追求的人生上限也越来越高,社会地位的竞争也会越来越激烈。这种竞争焦虑本身并不是坏事,各种职业培训、成人的继续教育,都是良性竞争,不仅没有错,而且值得提倡。但是,如果把这种竞争焦虑往前推到义务教育阶段,甚至是学前教育阶段,就太不合适了。因为每个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让每个人都接受良好的基础教育,成为合格的公民,是培育健康社会的建基手段。 所以基础教育是彻头彻尾的公益事业,怎么会有激烈的竞争?怎么能用市场化的手段来做公益?用盈利的手段来做公益,才是培训乱象的根本原因。教育部长说“制造焦虑”,一语道出了真谛。
一旦公益被利益侵蚀,就意味着公益从业者被赋予了商业思维,他们就会有动机配合营销者“制造焦虑”。为什么医德医风和师德师风是职业道德领域最受关注的话题?正是因为医疗和教育两个领域一个关乎生老病死,一个关乎未来地位,两者都具有很强的公益属性,但也是最容易产生焦虑的,是“焦虑营销”最有效的两个领域。在这两个领域,一旦“公益”的缰绳稍有松动,一旦公共产品供给出现缺口,利益营销就会立刻扑上来。医疗领域的“医生靠药养家”、医生收红包回扣、中小学老师“上课不教课下课教书”等等,直接原因都是为了多赚点钱。 更深层次的原因是,脱离了公益属性之后,从业者的价值取向从公德转向了私利,行业内的评价标准也由“道德”变成了“金钱”。现在我们注意到了这个问题,所以从上一轮医改开始,基本医疗重新举起了“公益”的大旗,这是一个很大的纠偏。从教育部长的讲话中,我们也看到了对基础教育的公益性取向的强烈,这是非常令人欣慰的。
缓解乃至消除所有人对基本权利的焦虑,是国家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公益责任、公共产品供给等方面,国家丝毫不能退让。从这个角度,我们也能更好地理解“为人民服务”这五个字。
李俊
标题:天际公民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校外违规培训机构制造焦虑,给孩子增加负担
链接:https://yqqlyw.com/news/xydt/7636.html
版权:文章转载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