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当、当……”经过无数次的捶击,英吉沙制刀技艺第八代传承人胡普尔·热赫曼拿起刀刃,在灯光下看了看,用手摸了摸,又开始了第二轮的捶击淬火。
“制作一把好刀需要29个步骤,每个步骤都是刀匠一代代传承下来的独特技艺,不容有任何马虎或遗漏。”赫伯特说。
英吉沙刀因产地英吉沙县而得名,以造型精巧、花纹秀丽、刀刃锋利而闻名,曾获全国旅游工艺品大赛一等奖、北京国际博览会金奖,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我从小听着铿锵有力的锤击声长大,7岁开始跟父亲学打手工刀,到现在已经50多年了。”胡普尔介绍,英吉沙刀的刀刃材质一般是轴承钢、弹簧钢。通过不断的锤击,5厘米厚的刀刃被锤打到3厘米厚,再经过不断的淬火,刀刃拥有完美的弧度,可以“削铁如泥”。“做刀就像做饭,厨师要知道什么时候用什么火,什么时候加蔬菜和调料。”
作为英吉沙制刀技艺的传承人,最让胡普尔欣慰的是,如今很多年轻人也对这门手艺很感兴趣。
阿卜杜拉·阿卜杜赛买提是英吉沙县一名95后制刀艺人,高中毕业后,他选择传承这门手艺,短短几年间,凭借精湛的工艺和用贝壳、宝石装饰刀柄的习惯,成为当地有名的“刀王”。
通过不断努力,阿卜杜拉不仅在当地开了一家英吉沙小刀专卖店,还借旅游热潮,在古城喀什开了三家英吉沙小刀专卖店。日日除了实体店的生意,他还在网上开设英吉沙小刀特产店,把这一英吉沙特产通过物流体系卖到全国乃至海外。
“要传承英吉沙刀工艺英吉沙小刀以什么命名,就必须让更多人了解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在我已经开始做直播了,未来我要用这种新的传播方式,让更多人看到一块坚硬的铁是如何变成一件精美的艺术品的。”他说。
据英吉沙县旅游服务中心主任阿米娜·纳买提介绍,在素有“刀乡”之称的英吉沙县芒信镇卡拉巴什朗干村,80%以上的农民从事刀具制作和销售,全村共有刀店72家,从事制刀手艺人500余人。为了更好地传承和保护英吉沙刀文化,2023年6月,集宁市对口支援新疆工作指挥部打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小镇重点文化旅游项目——刀王故居在小刀村正式对外开放。
“我们邀请了很多传承人来这里定居,在制作、创新英吉沙刀的同时,还能通过旅游增加收入。”阿米娜说,在刀王故居集体展示“刀王”们的技艺,吸引了不少游客,附近的村民也靠旅游谋生。
乌布里卡斯木·亚森是第一位落户这里的手工艺人。他说,以前自己在家做刀具效率不高,买的人也不多。“现在在这里,我们通过合作社+商户等各种合作模式集体做刀具,互相切磋技艺,每个人一个月最多能挣1万多元。”
“随着全区旅游业的兴起,英吉沙古刀的欣赏价值、收藏价值更加凸显,市场前景看好。”阿米娜说,2023年,英吉沙县年产刀具将达90万把以上,产值达1.5亿元,直接带动就业1100多人,人均增收2万元以上。
标题:英吉沙小刀:29 道工序传承非遗绝技,刀刃锋利闻名全国
链接:https://yqqlyw.com/news/xydt/7619.html
版权:文章转载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