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从6岁读书到27岁,之后成为一名大学士,是当时文官集团的骨干。在率领湘军之前,他并没有太多带兵打仗的经验,也不懂用兵。但在镇压太平天国的运动中,他亲自组建湘军,奋战十三年,把清朝从棺材里拉了回来,真是军事史上的奇迹。一个书生是如何打败当时战斗力十足的太平军的?他之所以能够取胜,靠的法宝总结起来就是六个字:建强营垒,打愚公战!
1、筑牢堡垒。坚,就是防御能力强,牢不可破,形成立于不败之地的基本局面。
曾国藩的湘军到达太平军占领的城市后,并不着急攻城,而是先勘察地形,选择最有利的地形扎营。具体要求是背山面海,选好扎营地点,挖壕沟,筑篱笆,“筑坚固的堡垒”,以与敌军隔绝。
城墙的标准是高八尺,厚十尺,内填草块,壕深一尺(防步兵)。壕里挖出的土要移开二尺,以防敌军用挖出的土填满壕沟。壕外是花篱笆(防敌军骑兵),花篱笆要长五尺,埋入土中二尺。花篱笆有两三层。靠挖壕、扎篱笆“筑坚固营垒”,既能防偷袭,又能防骑兵冲锋。攻打安庆,曾国权一个人挖壕就花了五个月的时间。
第二,打愚战。愚战就是不走捷径,不贪心,像蚂蚁啃骨头一样,把小胜积累成大胜。防守为主,进攻谨慎,围攻敌人,直到弹尽粮绝。这就是所谓的“打愚战”。
曾国藩曾自言“我行兵太愚”,“我扎营一地,部队老顽固,士兵愚笨”。曾国藩平定太平天国运动耗时十三年,大大小小的战役数不胜数,但没有一场出彩,没有一场光荣,也没有值得一提的经典战役,他不善于用兵,全靠先筑牢营自保,打起蠢仗来如蚂蚁啃骨头。
太平军非常勇敢,善战。他们一直想在野外与湘军交战,但湘军只是坚守阵地,常常难以对付。有一次他们被曾国藩的湘军围攻,最终的结果是弹尽粮绝,士气低落剿灭作战在哪里打,最终投降。曾国藩用看似最愚蠢、最僵硬的方法打了一场世界上最聪明的战斗,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3、“筑牢阵营,打愚战”的致胜策略。要想稳操胜券,必须先立于不败之地。
《孙子兵法》云:古善战者,先使自己无敌,待敌败。无敌在己,胜在敌。“筑垒而打愚战”,就是先占据无敌之地,然后慢慢取得小优势。我走得慢,但决不后退。曾国藩是一个喜欢用“愚”法的人,他不喜欢耍花招,不相信以小力大,以大胜之说。
1858年,曾国藩给九弟一副对联,教导他用兵之道:打仗不急,先求稳,后求变。湘军因为有“坚营”,重在防守,所以湘军每次打仗死亡率都很低,打胜仗士气很高。湘军与太平军打了十三年,除了攻打武昌等几次伤亡超过三千人外,湘军都是以极少的伤亡赢得战争的。
敢于打持久战,以耐心取胜。时间和耐心是培养实力的基本养分。太平天国注重运动战,多地采取运动战法,灵活机动,但往往追求速胜,急于求成。曾国藩“筑牢营垒”的战略决心,则显示出相对的优势。
筑牢营垒、打愚战,使敌军陷入被围困、无法获得外援的困境,日日消耗粮食、弹药、兵力,无法打持久战。而湘军凭借强大的江南水师和充足的后勤保障,能够坚持打持久战,并最终取得胜利。
道理很简单,筑牢堡垒、打一场愚蠢的战争,蕴含着深刻的成功哲学。美团创始人王兴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大多数人对战争的理解都是错误的。战争不是奋斗和牺牲,而是忍耐和苦难。”
无论是战争、商业还是个人层面,道理都是一样的。要想摆脱困境或取得胜利,往往依靠的是耐心,而不是突然的、奇迹般的胜利。比如,在学习一门外语时,很多学生都希望老师能把秘诀传授给他们,仿佛掌握了这门语言之后就能轻松掌握一样。
但秘诀在哪里?你真正需要做的就是努力工作、有效重复和坚持。要努力增强自己,你需要耐心和毅力。
纵观曾国藩的一生,从一个农家小子,一步步成长为朝中一品大员,立下赫赫战功,却能全身而退,这说明曾国藩还是有些本事的,不然也不可能带得动一个队伍。李梅生看透了是聪明,但曾国藩不揭穿,也真是聪明啊!
其实,无论是在职场,在官场,还是在商界,学习曾国藩的方法都是很有必要的,因此,我向大家推荐这套书: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
这套书原价98元,促销价只要38元,这套书有深谋远虑、运筹帷幄、韬光养晦、出其不意,有大谋略、小计谋,有天赋、有心机、有智慧、有机敏,读完这套书,你会说话、做事、做人。
读了这本书,你可以避免被人欺骗和误解,也能准确地了解别人的意图,走进别人的内心。它将对你的事业有所帮助,帮助你在商业世界中顺利前行,让你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受益匪浅。
标题:曾国藩一介书生为何能战胜战斗力爆棚的太平军?
链接:https://yqqlyw.com/news/xydt/7367.html
版权:文章转载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