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BO 美剧切尔诺贝利完结,引发对灾难的深刻反思
撰稿人:余雅琴
HBO美剧《切尔诺贝利》近日完结,其开场就点出了主创对这场灾难的看法:谎言的代价,不在于会被误认为是真相,真正的危险在于,如果我们听了太多谎言,将无法再分辨真相。那该怎么办呢?我们只能放弃追寻真相的希望,安于编造故事。在这些故事里,我们不在乎谁是英雄,我们只想知道谁该受责备?
人们该如何面对最残酷的灾难?
虽然这部美剧本质上更像一部好莱坞灾难片,得到了《权力的游戏》制片人和HBO高层的支持,但这部剧与以往的剧集还是有很大的不同。这部剧讲的是政治,也是人类科技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所以制作需要有充足的史实依据和科学逻辑。它最终呈现的是一部严肃的历史电影,带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
它的出现,引发了各种讨论,打开了我们对核问题的思考,关于它的讨论有很多重要的倾向,其中之一自然与意识形态有关,而这种讨论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历史事实和科技知识,这使得关于“切尔诺贝利”的讨论既艰难又刺激。
这部剧的看点之一是:我们该如何看待制度的谎言和制度的灾难?这场人类灾难的责任应该归咎于谁?是个人、群体、还是制度?
1986年4月26日凌晨1点23分,乌克兰普里皮亚季附近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四号反应堆发生爆炸。连续的爆炸引起火灾,并向大气中排放大量高能放射性物质,放射性尘埃覆盖了大片区域。这场灾难释放的辐射剂量是二战期间在广岛爆炸的原子弹的400多倍。灾难造成2600平方公里的禁区,数十万人流离失所,人员损失可能高达近10万人。
切尔诺贝利事故后果
《切尔诺贝利》试图还原灾难发生的前因后果。这部作品不仅因为灾难性的场景而令人震撼,更因为灾难的根源而令人感动。对于灾难的场景,影片基于扎实的现实调研,运用电影手段——艺术和特效,真实还原了历史上发生的一切。影片中反应堆爆炸的场景、救援人员危险的工作环境、被辐射的消防员逐渐腐烂的尸体,都令人震撼而又历历在目。
这部电视剧的创作者们向我们详细展示了庞大的苏联社会是如何运作的,谎言是如何制造出来的。这部电视剧可以算是这一题材历史还原最为准确的一部剧情片了。虽然仍有加工的嫌疑,但这部电视剧还是尽可能丰富地呈现了这场灾难中的各类人物和他们的故事。电视剧的最后,重点讲到了切尔诺贝利惨剧的成因,既有人类操作不当造成的,也有苏联僵化的官僚体系造成的。
我们可以看到,切尔诺贝利的实际管理者们,并没有完全了解核电站的运行情况,他们更关心的是尽快完成任务,保证个人的晋升;灾难发生后,决策者们更关心的是国家的面子,而不是如何阻止悲剧的发生;社会的权力结构,让切尔诺贝利始终笼罩在神秘的面子之下,就连科学家,在各种压力之下,也不得不对自己调查到的真相保持沉默。
真正可怕的是,在灾难面前,撒谎者和被欺骗的人可能同样无知,真相总是扑朔迷离。正如阿列克谢耶维奇所说:“灾难发生的时刻和我们开始谈论它的时刻之间,有一个断层。那就是沉默的时刻。”
切尔诺贝利剧照
该剧以科学家列加索夫为主人公,作为切尔诺贝利核事故调查委员会主席,他克服重重阻碍,勇敢揭露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缺陷。作为一名苏联技术官员,列加索夫在关键时刻坚守了科学家的良知,但不幸在事故发生两年后在自己的公寓中上吊自杀。1996年9月20日,时任俄罗斯联邦总统叶利钦追授列加索夫“俄罗斯联邦英雄”称号,以表彰他在调查切尔诺贝利核事故过程中“勇敢而英勇”的功绩。
作为20世纪最大的技术灾难,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事件的后果至今难以评估。戈尔巴乔夫曾回忆,正是切尔诺贝利的熔毁加速了苏联的解体。一场灾难为何能让一个庞大的国家消失?但这并不是谎言的全部代价,未来人们将给出更多答案。
诺贝尔奖得主斯维特兰娜·阿列克谢耶维奇在其著作《切尔诺贝利的声音》中说道:“切尔诺贝利事故不仅是时代的灾难,散布在我们地球上的放射性核素还会残留五十年、一百年、一万年,甚至更久……我们该如何认识它?我们能否解读出我们还不知道的恐惧的含义?”
那么,切尔诺贝利就成了一个象征,提醒我们如何面对未知的恐惧。核辐射最可怕的一点就是无法预测其影响会持续多久、有多深。不同的应对方式会带来不同的结果。如果谎言、恐惧和逃避占了上风,结果会怎样?人们又该如何面对这场最残酷的灾难?
斯维特兰娜·亚历山德罗夫娜·阿列克谢耶维奇1948年出生于苏联斯坦尼斯拉夫(现乌克兰伊万诺-弗兰科夫斯克)。毕业于白俄罗斯国立大学新闻系(明斯克大学新闻系)。白俄罗斯记者、散文作家,擅长纪实文学。她通过采访当事人的方式创作纪实文学,记录了二战、阿富汗战争、苏联解体、切尔诺贝利事故等人类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出版作品有:《战争的非女性面孔》、《最后的证人》、《锡兵》、《死亡的呼唤》、《切尔诺贝利记忆:核灾难口述史》等。2015年10月8日,她因书写这个时代的苦难与勇气,荣获2015年度诺贝尔文学奖。
如何看待“核危机”?
我们距离核危机还有多远?这是一个特别现实的问题,尤其在世界局势紧张的当下。“核”已然是潘多拉魔盒里冒出来的恶灵。在台湾,达官贵人确实称“核”为恶灵,因为政客们未经族人同意,就将核废料放置在这个族群世代居住的岛屿一端。这个恶灵已经遍布地球,一方面为人类发展、为人类生活提供无尽的“清洁”能源,另一方面也是悬在我们头上的利剑,为了一时的福利,人类或许要付出更惨痛的代价。
而且核能不仅是一种能源,也是一种战争武器,这一点早已被人类广泛认可。20世纪上半叶,人们饱受战争带来的灾难。事实上,自二战期间两颗原子弹在日本爆炸以来,那朵高耸的蘑菇云就成为了一种恐怖的化身。核问题的历史最直观的呈现给我们的往往是通过影像作品。《切尔诺贝利》就将历史如此逼真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至于核主题,我们可以举出更多的作品。
有些作品聚焦核战争带来的巨大破坏和恐惧,阿伦·雷乃1959年的《广岛之恋》就是一部呈现这一历史问题的重要作品。影片虽然讲述的是爱情,却也思考了人类如何面对战争的记忆。影片中男女做爱时流下的汗水被放大成蘑菇云,将原本激情四射的时刻变成了令人恐惧的记忆。
日本导演今村昌平的《黑雨》更直接地讲述了核辐射给普通人带来的灾难。影片只展现普通人的生活,却揭示了核能的恐怖。年轻漂亮的女主角因为辐射而无法结婚。影片中,她在浴室里一缕缕地掉头发,直到头皮露出来,让人不寒而栗。
《黑雨》剧照。
戈尔巴乔夫写了一本书叫《改革与新思维》,书中提出了一个重要问题:核武器具有巨大的破坏力,人类的战争已经不再是过去那种冷兵器的形式,如果这种具有巨大破坏力的资源被一个具有极端思想的个人所控制,那么人类的灾难就迫在眉睫。
库布里克于1964年拍摄的《奇爱博士》是一部将核问题置于冷战背景下的政治隐喻剧,影片讽刺了美国和苏联领导人。男主角奇爱博士是一个性格极端的疯狂科学家,一个对核爆炸感到兴奋的纳粹分子,一个不折不扣的战争贩子。
电影指出,核战略的核心是“核威慑”。奇爱博士在影片结尾时说了这样一句话:“威慑是发动攻击时让敌人感到恐惧的艺术。”美国国际安全与军事分析家约翰·派克曾说:“关于核战略的一切都可以从《奇爱博士》中学到。”正因如此,这部电影如今已成为大学国际政治和核战略研究的教科书内容,因为它充分呈现了核威慑的重要逻辑和荒谬逻辑。
不可否认,虽然核危机自上个世纪以来就是一大难题,但核能的开发利用一直是各国竞争的重要指标之一。一旦核能使用不当,任何国家都有可能酿成悲剧,改变人类历史的格局。俄剧《切尔诺贝利禁区-无人能原封不动归来》创下了俄罗斯收视纪录切尔诺贝利的阴影,采用穿越手法,让当代俄罗斯年轻人回到苏联时代,成功阻止了切尔诺贝利惨剧的发生。当主角回到现实世界时,发现苏联依然存在,并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而美国则因为核泄漏而陷入分裂。
切尔诺贝利禁区剧照 - 无人能原封不动地归来
显然,该剧将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归咎于切尔诺贝利的悲剧,这可以看作是俄罗斯创作者对本国历史的一种戏谑式反思。该剧隐含着对现今俄罗斯的不满和对旧苏联的怀念,但同时也表现出改变历史可能带来更大灾难的思考。
关于核武器的影视作品有很多,成为我们了解核恐惧、了解核灾难的直接感官材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了历史真实,也呈现出了人类面对核问题时的精神世界。然而直到HBO的《切尔诺贝利》这部现实主义大制作的上映,我们才对切尔诺贝利的历史问题有了如此直观而深刻的认识。
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危机发生的具体原因和当时场景的还原——在可靠的科学逻辑中,还可以看到一种人文精神的追求——切尔诺贝利发生的巨大灾难,与体制问题息息相关。在什么样的人类体制下,这个宇宙“恶灵”是相对安全可控的?
核反射悖论
关于核武器的讨论充满悖论,我们的思考往往是多重维度的。前文提到的HBO《切尔诺贝利》剧集传播引发的讨论焦点,在中国网络媒体的范围内更多是意识形态的,而此前关于核问题的讨论,往往涉及现代性的主题。现代理性的极度发展,导致技术理性占据权威地位,但这些技术缺乏人文精神的约束,导致其带来巨大的灾难。
日本著名的《哥斯拉》系列电影也借用怪兽形象,渲染人类对核能的恐惧。影片创作者借用“哥斯拉”摧毁城市的画面,重现核爆炸对人类造成的伤害,但在近期美版《哥斯拉》中,这个怪兽却变成了拯救人类的“英雄”。这一转变似乎也反映出人类对核能的矛盾态度。
《奇迹泉》剧照。
日本纪录片导演元桥诚一深入白俄罗斯拍摄纪录片《奇迹之泉》,他曾拍摄过不止一部关于这个主题的作品。《奇迹之泉》展现了核辐射污染区人民乐观自然的生活。在地图上被抹去的村子里,有几十位老人和唯一的一位年轻人,他们不顾科学家和政府的警告,从远方回到祖籍村。
奇怪的是,根据科学检测,村子里仍有核辐射,但回来的村民似乎没有受到核辐射的影响。据说这是因为他们喝了村子附近的泉水。这口泉水奇迹般地没有受到污染。难道这就是村民们身体还健康的原因吗?这是一个谜,这些村民在隔离区过着田园诗般的生活。
《奇迹泉》中的泉水似乎具有某种隐喻性,观众在观看时或许会将其视为自然界永恒的存在,隐约散发出一种现代反思的气息。当然,这种反思或许只能由我作为读者主动建构。
另一部与核武器有关的著名反思作品是塔可夫斯基的《潜行者》,该片拍摄于切尔诺贝利事件发生前很多年,虽然延续了塔可夫斯基导演一贯的晦涩,但传递出了核危机的阴影与恐惧,我们可以将这部电影视为一种预言性的作品。
去年,中国导演赵亮拍摄了一部纪录片短片《孤独的声音》,拍摄地在切尔诺贝利地区,导演探访了一位幸存者,一位已经无法说话的老太太。这部影片在中国大陆的发行有限,我们只能在网上看到一点信息。据说赵亮导演未来还计划拍摄一部关于福岛的影像作品。核污染和人类生存环境的危机一直是全球性问题,但近年来显得尤为紧迫。
《孤独的声音》电影海报。
事实上,反复书写切尔诺贝利悲剧的不仅仅是严肃作家,这一术语也成为一种具有指示意义的符号,被更加广泛地使用,并被赋予娱乐价值。乌克兰射击游戏《潜行者:切尔诺贝利的影子》和美国电影《切尔诺贝利日记》都将暴露在核辐射下的人和动物呈现为制造恐怖的“敌人”,而主角需要勇气“消灭”怪物并逃脱。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在对“核”的恐惧中消解日常的压力。
在微信朋友圈的广告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宣传:“那么,去切尔诺贝利旅游安全吗?绝对安全。如今,我们去切尔诺贝利一日游所受的辐射量比全身X光扫描低300%,只相当于在飞机上待几个小时所受的辐射量。”据说,这已经是一条热门的旅游线路,有人还讽刺地称切尔诺贝利为“核圣地”。
但灾难的幸存者们依然提醒我们,切尔诺贝利不仅仅是我们想象中的异乡。法国漫画家埃马纽埃尔·勒巴尔热在作品《切尔诺贝利之花》中记录了自己前往切尔诺贝利的旅程。他为灾难过后人们的乐观精神和当地美丽的风景所感动,但同时质疑这样的陶醉是否是一种罪过。于是他写道:过去,人类被赶出了天堂;在切尔诺贝利,人类把自己赶出了地球。
漫画发表后,作者有机会访问日本,于是为作品画了一篇后记,《福岛核事故记录》。我们不应忘记,2011年的福岛核电站泄漏事件,与切尔诺贝利事故一样,达到了最严重的七级。这篇漫画对核问题的思考比切尔诺贝利问题更进了一步,指出如果说切尔诺贝利问题可以用社会制度失灵、技术不够先进、设施老化来回避对核问题的深入讨论,那么,作为世界最大核电站的先进福岛核电站,却发生这样的事故,则迫使我们回到核问题本身。
但正如这部作品所展现的,核电产业确实可以节省成本和人力,也有人认为放弃核能也是一场灾难。事件发生后,各国均表示不会因为恐惧而放弃核能,不会减少对核能的依赖,未来只会投资兴建更多的核电站。这似乎是现代社会不可避免的“进步”。虽然陀思妥耶夫斯基说过:“人是一种可以适应任何环境的动物”,但我们在短短几年内就会忘记灾难的长远影响。所以作者说:核能是一颗定时炸弹。对于那些不想改变现状的人来说,这无疑是一句好话。
阴阳师4月22日更新内容:帝释天上线技能调整,红莲华冕活动来袭[多图],阴阳师4月22日更新的内容有哪些?版本更新
2024-06-04四川电视台经济频道如何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与方法直播在哪看?直播视频回放地址[多图],2021四川电视台经济频
2024-06-04湖北电视台生活频道如何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直播回放在哪看?直播视频回放地址入口[多图],湖北电视台生活频道
2024-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