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拉大炮:800 毫米口径的超级巨炮,堪称世界之最
800毫米多拉炮
多拉炮弹
史无前例的“达朵拉”大炮
1935年,希特勒下令军方研制口径700至1000毫米的超级大炮,德国陆军军械局把这个重任交给了曾设计制造过“大贝尔莎”和“巴黎大炮”的克虏伯兵工厂,该厂设计师穆拉主持了该炮的设计工作。
1942年春,克虏伯兵工厂终于造出了一门口径800毫米的超级大炮,希特勒称之为“重型古斯塔夫”,设计师穆拉命名为“多拉”,德国炮兵更喜欢称之为“大多拉”。
“多多拉”在很多方面都是世界上最大的:整门火炮长约43米,宽7米,高11.6米,重1350吨。它的炮弹也大得令人难以置信,典型的炮弹长7.8米,射程47公里。用于摧毁混凝土掩体的炮弹重达7吨,足以在3.4公里的距离上击穿0.85米厚的混凝土墙。“多多拉”体型庞大,直接操作火炮的士兵有1400多人,再加上两个负责防空、警卫和维护人员的高射炮团,总共有4000多人。
1942年6月,在德军夺取塞瓦斯托波尔要塞的战斗中,“多托拉”炮兵部队向要塞的7个主要目标共发射了48枚巨型炮弹,炮弹落下的地方立刻变成了一片废墟。其中一枚炮弹摧毁了埋藏在岩石下30米深处的一个巨大弹药库,从而切断了苏军北方要塞群的弹药供应。
后来,多多拉还参与了进攻斯大林格勒和莫洛托夫的行动。1944年9月,在距离华沙30公里的一座小镇,多多拉向华沙发射了约30发炮弹。这是它最后一次亮相。
二战末期,“多多拉”成为苏联红军的战利品,随后被运往盟军占领区,成为盟军研究巨炮的样品,最后这门史无前例的超级大炮被盟军拆除,结束了它短暂而奇特的一生。
4下一页>>
奥斯曼帝国鼎盛时期
1453年1月,穆罕默德二世下令在宫殿外试射这门巨型武器。工人们先把大炮拖到宫殿门口,然后费力地往里面装上火药,安上一颗石弹。最后,他们调整角度,点燃引信。一声巨响和滚滚浓烟,石弹被射出一英里远,在地面上砸出一个六英尺深的坑。
君士坦丁堡城墙倒塌
1452年,当匈牙利人奥尔班抵达拜占庭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时,谁能想到,他竟然改变了战争的历史?大炮为土耳其人轰倒了君士坦丁堡的城墙多拉巨炮,摧毁了中世纪依靠高墙厚墙的防御模式,也揭开了军事史上令人恐惧的新篇章。
匈牙利人和他的技术
1452年初,一位名叫奥巴的匈牙利火炮设计师来到拜占庭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希望在那里寻找财富。他向拜占庭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献上了当时最引以为傲的技术:青铜大炮的制造。
虽然在这之前很早以前火炮就已经被运用在战场上,但是直到这次,奥巴贡献的火炮制造技术才改变了日后整个战争的进程。
投石机于11世纪在中国出现,并迅速在欧洲普及,取代了古希腊和古罗马依靠拉力和扭矩的攻城器械。在黑火药出现之前,欧洲长期使用这种投石机。黑火药出现后,新型火炮才开始出现。大炮比投石机更有效,也更容易使用。
1340年,铸铁投石炮被用来轰击意大利城市特尔尼。从1470年起,攻城炮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摧毁中世纪的城墙。
此时,拜占庭帝国已经与土耳其人交战了150年,领土不断遭到奥斯曼帝国的入侵。1449年君士坦丁登基时,整个拜占庭帝国只剩下君士坦丁堡了。此时,他的对手,奥斯曼帝国的统治者穆罕默德二世年轻而雄心勃勃,正积极准备进攻君士坦丁堡。
君士坦丁对奥巴的设计很感兴趣,并向他提供了一些经济援助。然而,铜炮造价太高,君士坦丁已经没有多少钱来建造它了。随着君士坦丁越来越穷,他似乎连奥巴一天的薪水都付不起了。
那年晚些时候,奥巴决定到别处碰碰运气,他把目光瞄准了君士坦丁的敌人穆罕默德二世。
穆罕默德二世奋力攻占拜占庭帝国的最后一道防线君士坦丁堡,若能攻下,便可一举成名,而这里也将成为土耳其帝国最合适的首都。
君士坦丁堡坚固无比。这座城市的三角形结构使其易守难攻,自公元 7 世纪以来一直依靠其坚固的防御击退敌人的进攻。它两面环海,另一面是长达 4 英里的城墙,这里也是中世纪最宏伟的堡垒所在地。在过去的 1000 年里,君士坦丁堡被围攻了 23 次,但敌人从未攻破过它的城墙。
然而,奥巴却告诉穆罕默德二世:“我可以铸造任何你想要的口径的铜炮。我仔细检查过君士坦丁堡的城墙,我可以用我的大炮把它们轰得粉碎。即使是巴比伦挡在我面前,我也能把它轰得粉碎。”
1452年秋天,奥巴在穆罕默德二世强大的后勤支持下开始铸造铜炮。工人们先挖了一个大坑,在上面砌上砖块,用风箱加热,再将液态青铜灌入铸模。最后经过沙模铸造,呈现在大家眼前的是一个“令人恐惧又十分特殊的怪物”——27英尺长,炮管壁厚8英寸,口径30英寸,能发射重近半吨的石弹。
1453年1月,穆罕默德二世下令在宫殿外试射这门巨型武器。工人们先把大炮拖到宫殿门口,然后费力地往里面装上火药,安上一颗石弹。最后,他们调整角度,点燃引信。一声巨响和滚滚浓烟,石弹被射出一英里远,在地面上砸出一个六英尺深的坑。
穆罕默德二世见识过这门超级大炮的威力后,决定立刻投入战争。他动用了200名士兵和60头牛来运送这门大炮。大炮被装进几辆绑在一起的车子里,再由一队牛拉着,一天只能走一到两英里。此外,前面还有一支工程队,负责测量道路,在峡谷和河流上架设木桥,为大炮扫清道路。
大炮的设计者奥巴继续制造各种口径的大炮。后来的火炮都没有第一门那么大。即便如此,它们的长度也都在14英尺以上。
六个星期后,大炮被绑在牛车上,摇摇晃晃地抵达了君士坦丁堡的城门口。
奥斯曼军队用大炮攻占君士坦丁堡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
1453年4月,穆罕默德的军队也抵达,约有8000人。穆罕默德二世先派一队工兵砍掉城外的果园,为射炮提供良好的视野,又命令其他工兵沿着城墙挖了一条与城墙长度相同但距离城墙250码的壕沟,并筑起土墙保护大炮。
穆罕默德二世把10多门普通大炮沿城墙摆放,炮口指向容易攻击的地方。奥巴制造的超级大炮则摆放在穆罕默德二世的帐篷前。大炮周围分布着一些小炮,组成炮阵。周围有能发射200磅石弹的小炮,中间有一门能发射1500磅石弹的巨炮。土耳其炮手把这个炮阵称为“巨熊与幼崽”。
舰队穿越黑海为这些大炮运送了大量的石炮弹,大炮还需要大量的硝石,而一支庞大的工兵队伍则负责装填、发射和修理这些巨大的大炮。
1453年4月12日,大炮的引信被点燃,世界上第一次炮战开始了。
当炮弹击中城墙时,其破坏力立即显现出来。“它完全摧毁了部分城墙,”一位目击者说。“有时它击中城墙的一部分,有时击中城市,有时击中雕花塔或围栏。无论如何,城墙的任何部分都不够坚固,无法被这种大炮击中。”
帮助君士坦丁堡抵御外敌数千年的城墙被一点一点拆毁。
超级大炮发射的巨大炮弹飞出近一英里远,击中了市中心。炮弹碎片击中房屋和教堂,像割草一样摧毁了生命。据目击者回忆,半径两英里内的土地似乎在震动,甚至停泊在港口的大型木船都能感受到爆炸后的震动。
炮击给守军带来的心理冲击远大于他们所遭受的实际伤害。炮火齐射产生的噪音和震动、浓烟、不知从何处飞来的炮弹碎片的冲击都让守军惊慌失措。对于城中的居民来说,情况更是如此。人们纷纷逃离家园,整个城市一片混乱。
守军尝试了各种方法来减少炮弹引起的震动,在城墙外侧浇灌石灰,用大捆羊毛、皮革,甚至珍贵的锦缎填充城墙的裂缝。但这些措施收效甚微。守军还试图用自己为数不多的大炮推翻城外的巨炮,但他们硝石短缺,打了几枪就没弹药了。城外土耳其军队的围栏有效地抵御了从城里射出的炮弹。更糟糕的是,君士坦丁堡的城墙和塔楼并不适合用作炮兵平台,城墙和塔楼不够宽,无法缓冲大炮引起的后坐力。守军的炮火“对城墙产生了比敌人更大的震动,造成的破坏也更大”。
守军最大的大炮很快就爆炸了,这让他们更加愤怒,守军处决了炮手,但是他们不明白坚固的城墙已经不再适合这种新的战争模式。
穆罕默德二世的策略是消耗守军的防御工事,消磨敌军的士气,他想用炮火在君士坦丁堡的城墙上打开一个缺口,然后带着步兵冲进城内发动总攻。
“炮击昼夜不停,冲击和爆炸让我们一刻也不能放松,炮弹随时可能落在我们头上,”一名守军说,“穆罕默德希望用这种方式轻易攻下这座城市,他想用重炮轰击把我们炸死,让我们精疲力竭,在如此猛烈的攻击下,让我们没有时间喘息。”
4月18日,穆罕默德二世感觉他的炮兵已经在城墙上炸出了一个足够大的洞,他的士兵可以发起总攻了。然而,士兵的进攻没有奏效,许多士兵阵亡。于是他命令炮兵继续轰击。这是大炮第一次在战场上进行持续而激烈的轰击。
对于守军来说,这种持续不断的轰炸、攻击和修复使他们疲惫不堪。正如一名守军所记录的,“除了对城墙的持续轰炸外,陆地和海上什么也没有发生……5 月 13 日,一小队土耳其士兵爬上了城墙,与我们发生了小规模冲突,但整天除了对城墙的持续轰炸外,没有什么重要的事情发生。”
持续一个多月的炮击慢慢摧毁了守军的精力和士气。到5月28日,大炮已连续射击47天,使用了55000磅黑火药,发射了大约5000发炮弹,在城墙上总共炸出9个大洞,粉碎了所有前线防御。
时机已到,1453年5月29日,穆罕默德二世下令总攻。凌晨1点30分,土耳其士兵在4英里长的战线上向敌人发起进攻。身后的大炮还在轰鸣,无数炮弹向城墙发射。
经过几个小时的激烈战斗,在炮火的烟尘中,土耳其人冲进了君士坦丁堡。城市被烧毁,屠杀持续了几个小时。拜占庭首都被摧毁。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标志着高墙厚垒等过时的中世纪防御技术的终结,并预示着一种新的战争模式的到来。
大炮是拉丁文Canna的音译,是一种炮管较长、弹道直而低的野战炮。反坦克炮、坦克炮、高射炮、航空炮、舰炮、海岸炮等都是大炮。火药发明后,大炮的发展使攻城战发生了重大变化。大炮迫使大多数防御工事重新设计,因为城市周围直立的高墙很容易被直接射击摧毁。君士坦丁堡战役后,大炮迅速在战场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巨炮
堡垒克星——“大贝莎”大炮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人为攻克要塞研制了“大贝尔莎”火炮,该炮长7米,口径420毫米,连炮架重120吨,能将近1吨重的炮弹射到14.5公里外。
1914年8月3日,德国向比利时宣战。比利时军队依托列日要塞阻挡德军。8月12日,这门攻城炮运抵阵地。它有着短而粗的炮管,后坐力大的炮管犹如一个巨型肿瘤。炮手们在距离炮阵地270多米的地方俯卧,用护垫保护眼睛、耳朵和嘴巴,准备发射这门电控大炮。当晚6点30分,第一发炮弹发射。炮弹的弧形弹道高达122米,60秒后命中目标。炮弹爆炸产生的烟尘、碎片和火药烟尘汇成巨大的锥体,升至300多米高空。观察员从教堂尖顶或气球上进行修正,使炮弹“逐渐接近”目标。
炮击持续了24小时,庞蒂斯要塞被45发炮弹击中,几乎坍塌,8月13日被德军攻占。
超远射程的“巴黎大炮”
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德国统帅部就提出要研制射程超过100公里的超远程火炮,炮兵专家罗森堡是这一计划的主导者,1917年2月,德军方提出将射程扩大到120公里。
罗森堡对L52-5型355毫米舰炮进行了改造,将三段210毫米内衬管连接起来,插入355毫米舰炮身管内,外端露出约3.9米,其他部位也做了相应改造。
这款大炮的口径只有210毫米,但炮管却长达34米,如果将大炮竖立起来,其高度比10层楼还要高。为了防止炮管因自重而变形,罗森堡还在大炮上装了一个支架。大炮射程的增减,是通过发射的火药量来调节的。
该炮原名“威廉大炮”,因其首战便震惊了巴黎,后被称为“巴黎大炮”。
“巴黎大炮”是当时世界上射程最远的火炮。1918年3月23日上午7点左右,该炮发射的第一发炮弹落在塞纳河畔。20分钟后,在加勒特·德·雷耶斯附近又发生了第二起爆炸。此后,巴黎每隔15至20分钟就会传来爆炸声。既看不到飞机,又听不到大炮的巨响,巴黎市民极度恐慌,甚至有人断言德军在巴黎郊区藏有“秘密武器”。3月29日下午,“巴黎大炮”再次开火,一发炮弹击中了巴黎市中心的圣热尔韦大教堂,造成88人死亡,68人重伤。
从3月23日至8月9日,3门“巴黎大炮”从三个不同位置向巴黎发射了300余发炮弹,其中180发落在城内,其余落在郊区,造成800多人伤亡。
然而,“巴黎大炮”并未产生重大战略影响。随着战场形势急转直下,德军匆忙将仅存的两门大炮运回克虏伯兵工厂熔化,其设计图也神秘失踪,只有罗森堡家族留下一份原始手稿,秘而不宣。法国及其盟国的特工想尽一切办法也没能弄到这门大炮和设计图。直到40多年后,罗森堡关于“巴黎大炮”的原始手稿才浮出水面。
34下一页>>
阴阳师4月22日更新内容:帝释天上线技能调整,红莲华冕活动来袭[多图],阴阳师4月22日更新的内容有哪些?版本更新
2024-05-31四川电视台经济频道如何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与方法直播在哪看?直播视频回放地址[多图],2021四川电视台经济频
2024-05-31湖北电视台生活频道如何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直播回放在哪看?直播视频回放地址入口[多图],湖北电视台生活频道
2024-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