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游 手游攻略 新游动态 “穿越”六千年看半坡人的一天

“穿越”六千年看半坡人的一天

时间:2024-05-06 22:04:25 来源:网络整理 浏览:0

半坡遗址前殿

半坡遗址保护馆

西安半坡博物馆《半坡姑娘》雕塑

鹿纹彩绘陶盆

骨针

变种鱼纹彩绘陶盆。 本报记者 李妮 摄

指甲花盆 本版照片除署名外,均由本报记者何宇拍摄。

渭河自西向东,发源于甘肃省渭源县鸟鼠山,注入黄河怀抱。 千百年来,海浪声从未停歇。 渭水在岁月深处流淌,看风云变幻星辰。 渭河支流浐水东岸,气候温暖湿润,土地肥沃,物产丰富。 人类文明的童年故事就写在这片温暖的土地上。

在渭河的见证下,半坡人建造的聚落蓬勃发展。 勤劳智慧的半坡人在彩陶上画上人脸、鱼纹,告诉游人,他们是河流的孩子,他们创造的文明就是河流的文明。 渭河的波影里,闪烁着萌芽的文明之光。

《旅行》六千年看半坡人一天的生活

2020年12月29日,游客漫步西安半坡博物馆,在骨针、尖底瓶、石斧、甑等展品中徜徉。 这些珍贵文物跨越6000多年,向人们传递着半坡时期史前文化的回声,讲述着中华早期文明在渭水怀抱中成长的故事。 博物馆展厅内的一组蜡像还原了半坡人的生活,引发人们对先民的想象。

那是六千多年前的一个早晨。 白露高原下,古木参天,流水潺潺。 一缕阳光唤醒了宁静的半坡村。 远山的鸟鸣声被半坡村喧闹的声音所掩盖。 新的一天开始了! 半坡村的妇女们穿着亚麻布,步行到附近的农田。 田里的玉米长得很开心。 村边的树林里不时有鹿、梅花鹿闪过。 村里的人都准备好了弓箭、石矛、石绳。 “全副武装”到树林里布下陷阱,等待猎物到来,全力击打,让村民们饱餐一顿; 年幼的孩子们走到低矮的灌木丛中,采摘酸甜的浆果; 有的还到河边,半蹲在浐河滩上,采摘可用的石头,用来打磨、制作工具; 游动的鱼儿从河里跳出来,半坡人拿出骨鱼钩,跃跃欲试……努力的呐喊声、追逐猎物的叫喊声、孩子们的嬉戏声交织在一起。

太阳落山后,妇女们放下农具,用尖底瓶子到浐河打水,把水倒入陶蒸锅里,生火蒸小米。 村子里炊烟袅袅,地平线上绚丽的夕阳向孩子们发出回家的信号,他们带了一把浆果回家。 后来,当月亮升起时,人们带着猎物回来了。 村里的大房子旁边,炉灶的火焰里弥漫着烤鹿肉的香味。 在族长的主持下,半坡人互相讨论今天的收获和明天的计划。 月亮在天空升起,半坡人和他们的村庄在河水声中进入新一轮的寂静。

“半坡人看似平凡的生活,其实蕴藏着许多重要的考古成果。” 西安半坡博物馆解说员王阿婷指着面前一根看似不起眼的骨针说道,“这根骨针上有六个螺纹孔,历经千余年的洗礼,依然清晰可见。”如果把它们放在今天人们使用的钢针旁边,除了材质的不同,很难发现区别。”

西安半坡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曾做过一个实验:利用手边的工具,尝试通过打磨制作出类似的骨针。 花了8个小时。 工作人员表示,目前学术界尚未得出结论,使用石器的半坡人是如何在直径不到3毫米的骨针上钻出如此微小的针孔的。

《庄子·盗志》记载:“神农之时,人卧而居,起而居,民知其母,不知其父,与麋鹿同住,耕地。”吃、织、穿,互不伤害。”半坡人以血缘相连,以妇女为中心,依附氏族,过着原始公有制的生活。 他们世世代代在这里成长、工作、创造。 原始农业经济下,维持氏族生活的重担落在了妇女身上。 他们耕种、制陶、编织和缝纫。 他们为氏族的繁荣而奋斗,成为母系氏族社会的栋梁。 这就是繁荣的一半。 坡氏母系氏族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

与半坡人的心灵对话

“彩陶造型优美,图案多样,可能像人脸,也可能像鱼。” 著名学者郭沫若这样描述半坡遗址出土的彩陶。

烧制陶器是新石器时代的重要标志。 半坡聚居区东侧是集体制陶区。 在这里,半坡人用土和火创造了大量复杂的图案——在一千多件陶器中,没有一个图案是完全相同的。 层层简洁的线条和梦幻般的几何图案,勾勒出半坡人独特的审美取向,诉说着他们尚未被后人破译的宗教密码。

均匀流畅的波浪线从上到下看就像盛开的花朵; 寥寥几笔,陶罐里的鹿纹仿佛就活了过来。 如果在制陶时恢复到旋转状态,壶内的鹿图案就会变成奔跑的样子。 较为常见的鱼纹是半坡陶器的常见题材,一直贯穿半坡文化。 有学者认为,在原始社会,任何艺术形式的存在都不是为了纯粹艺术的目的,而是受到当时的生产方式和由此产生的审美观​​念的制约。 在生产力水平很低的新石器时代,只有有利于人们生存、增强氏族集体意识、维护共同利益的行为才被认为是美的。 因此,西安半坡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认为,鱼图案代表了当时社会群体的图腾。

最受欢迎的是陶器上画的人面鱼图案。 这种图案在西安半坡、临潼姜寨、宝鸡北首岭、西乡何家湾等半坡文化遗址中均有发现,但以半坡遗址发现最多、最令人兴奋。 。 迄今为止,关于人面鱼纹的含义已有20多种解释。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没有一种解释得到人们的一致认可。 其中,人们比较认可的解释有“氏族图腾说”、“祖先形象说”、“权力象征说”、“萨满面具说”等。

虽然这些符号的含义还没有被完全理解,但可以肯定的是,原始祖先用各种简单的符号来标记他们对某些客观事物的认识。 陕西关中地区仰韶文化陶器上共发现52种270个描绘符号,其中西安半坡和临潼姜寨发现242个。

半坡彩陶艺术虽然产生于遥远的远古时代闪烁之光神遗之城,但却充满了青春的活力。 半坡遗址出土的刻符号是研究汉字起源的珍贵科学资料。 我们半坡先民对中华文化史上的杰出贡献值得永远铭记。 半坡族人用孩子般天真的眼睛好奇地观察和了解这个千变万化的世界。 通过彩绘图案与器形相结合的彩陶艺术,我们似乎能够与半坡人进行更深入的对话,一睹半坡人的文化特色和精神世界。

文明之光永无止境

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鼎盛时期,古城西安灞桥区的一块农田被规划成为西北最大的纺织工业中心。 1953年初,在修筑纺织厂专用铁路线路基时,轰鸣的推土机挖出了半坡村北缘沉睡了6000多年的黄土。 不少瓶瓶罐罐被曝光,震惊全国。

西安半坡博物馆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座文物博物馆。 著名考古学家苏东海曾评价说:“当时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像半坡遗址博物馆一样,建造了如此宏伟的殿堂,对部落遗址进行科学覆盖,从而开创了博物馆与遗址环境融合的先河。” “事实上,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当国家急需大量建设资金时,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如今,当人们走进具有原始乡村风格的博物馆大门,看到矗立在博物馆庭院中的半坡姑娘石雕,就有一​​种回归自然、回归历史的感觉。

只有珍视自己历史的民族,才能永葆历史文化之光,闪耀于世界民族之林。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半坡文化,西安半坡博物馆推出“史前工坊”青少年文化体验活动。 在这里,学生可以体验最原始的“钻木取火”,使用纯​​天然、不含任何助燃物质的木材和火绒; 可以一起学习半坡人如何建造原始房屋; 他们可以体验神奇的半坡。尖底瓶子装满水后如何能在水中直立? 可以亲手制作陶埙,体验古代人们制作陶艺的过程……体验后,有同学感慨:“祖先的智慧让我们惊叹不已,我们现在是生活中的一切”可以在这里找到。” 有学生家长也调侃:“有了一些经验,野外生存就不再困难了。”

来此参观半坡博物馆的游客王小英在返程途中发朋友圈:“六千多年前,黄河流域支流河畔,有一个古老的母系氏族部落。发现于现在的半坡村,他们是优秀的音乐家,有古代乐坛盛行的吹奏乐器。优秀的工匠,是国家博物馆文物中的“大明星”——人面鱼纹彩陶盆就是他们制作的;半坡人是优秀的语言学家,他们设计的符号是三千年的。比甲骨文还早,我为自己是半坡人的后裔而自豪!”

标题:“穿越”六千年看半坡人的一天
链接:https://yqqlyw.com/news/xydt/6131.html
版权:文章转载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资讯推荐
更多
阴阳师4月22日更新内容:帝释天上线技能调整,红莲华冕活动来袭

阴阳师4月22日更新内容:帝释天上线技能调整,红莲华冕活动来袭[多图],阴阳师4月22日更新的内容有哪些?版本更新

2024-05-06
四川电视台经济频道如何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与方法直播在哪看?直播视频回放地址

四川电视台经济频道如何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与方法直播在哪看?直播视频回放地址[多图],2021四川电视台经济频

2024-05-06
湖北电视台生活频道如何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直播回放在哪看?直播视频回放地址入口

湖北电视台生活频道如何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直播回放在哪看?直播视频回放地址入口[多图],湖北电视台生活频道

2024-05-06
小森生活金币不够用怎么办?金币没了不够用解决方法

小森生活金币不够用怎么办?金币没了不够用解决方法[多图],小森生活金币突然就不够用的情况很多人都有,金币没

2024-05-06